一、速生豐產林工程的啟動為我國楊樹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中國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產大國,也是一個消費大國,同時又是人均占有森林資源很少的國家。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促使我國木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
《2002年中國木材市場與行業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國內木材需求量已經達到3~3.3億m3 , 但國內目前在森林超采的情況下,最大可能提供的木材為2.31億m3,因此缺口至少為0.7~1億m3,預計到2005年我國木材需求總量將達到3.6億m3,木材供應缺口至少為1.1億m3;到2015年,需求總量將達到4.2億m3,木材供應缺口至少為1.3億m3。
據統計,2001年進口木材及其產品(包括原木、鋸材、人造板、紙漿)折合成原木達7700萬m3,花費外匯53億美元,我國已成為木材進口大國。
木材供求缺口和結構性矛盾將變得更為突出,解決這一矛盾,如果靠進口木材,既受制于國際市場,又要消耗大量的外匯,國家負擔太重。一是加快速生豐產林的發展,以增加后備資源的供應,滿足各行各業對木材的需要;二是大力發展人造板工業生產。我國擁有豐富的人造板工業的原料(木質和非木質)和潛力巨大的市場,發展人造板生產將是解決我國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 發展速生豐產林是解決我國木材供應的重要途徑,為此國家啟動了重點地區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工程(“速生豐產林工程”),并已正式列入我國的“十五”發展規劃,成為全國的重點工程。這是林業六大重點工程中唯一的一項屬于林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工程。其它五項工程都是從事我國生態建設的,只有這項工程主要是解決我國木材和林產品的供應問題。通過工程的實施要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減輕對天然林資源保護的壓力,促進其它五項工程的建設。同時它又是增強和發展林業實力的一項“希望工程”。 根據規劃,工程的實施范圍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雨量線以東,自然條件優越,立地條件好,地勢較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不利影響的熱帶與南亞熱帶的粵桂瓊閩地區、北亞熱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溫帶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淮河、海河流域)和寒溫帶的東北內蒙古四個地區內。工程具體涉及18個省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的886個縣(市、區)、114個林業局(場)。根據市場需要,經過15年的努力,分兩個階段,按三期,即第一階段2001年至2005年,第二階段2006年至2015年,其中2006年至2010年為第二期,2011年至2015年為第三期,以高投入、高產出、高度集約經營,企業化、市場化、商品化的模式,建設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
工程規模:工程建設的總規模為1333萬公頃(將近2億畝),建設項目99個。其中包括三種用材林基地:紙漿材基地規模為586萬公頃,建設項目39個;人造板材基地規模497萬公頃,建設項目50個;大徑級材基地250萬公頃,建設項目10個。在總規模的1333萬公頃中,將新造人工林618萬公頃,改培現有林715萬公頃。分為四個重點地區,即粵桂瓊閩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北、內蒙古地區分別規劃和建設。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建設規模如下: 該地區包括河南、河北、山東3省黃河流域,以及淮河、海河流域的豫東、冀中、冀南、魯西地區。建設規模為104.8萬公頃,占總規模的8%。建設方向是:培育以三倍體毛白楊、意楊、沙蘭楊為主的紙漿原料林;以三倍體毛白楊和泡桐為主的人造板原料林。
按照每公頃年平均生長量15 m3計算,在全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生長林分蓄積量1.9958億m3,出材1. 3337億m3。提供國內生產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現有森林資源的采伐利用,使國內木材供需基本趨于平衡。
根據全國速生豐產林建設規劃,在山東主要發展以三倍體毛白楊、意楊、沙蘭楊為主的紙漿原料林和以三倍體毛白楊和泡桐為主的人造板原料林,顯然楊樹將在山東速豐林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為山東楊樹產業化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二、平原綠化和營建綠色通道也需要大量楊樹苗木 山東省及周邊省的農田林網、防護林帶的營造以及營建綠色通道主要以楊樹為主,特別是全國開展的綠色通道建設,主要干道兩側都開出了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綠化帶,而目前綠色通道選用的主要是楊樹的黑楊派品種。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楊樹苗木。
據統計,山東省2002年綠化樹種苗木產量約20億株,其中楊樹、柳樹速生苗木14億株,占苗木生產總量的70%。而商品苗產量約6億株,占苗木總量的30%,其中楊樹、柳樹的商品苗2億株左右,占商品苗的33%。今年生產的繁殖材料約14億株,其中楊樹、柳樹種苗9億株,占64%,其他國槐、絨毛白蠟、合歡、法桐、銀杏、雪松等常規樹種的種苗為4億株,占30%。其余小喬木、灌木及藤本樹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