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楠 ( 豬腳楠) 學名: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別稱: 豬腳楠、小楠、楠仔木、楠柴、白漆柴、烏樟、釣樟 科屬: 樟科 潤楠屬

常綠中等喬木,通常高10-15(20)米;樹干粗短,周圍可達2-4米;樹皮黃褐色;樹冠平頂或扁圓。枝條多而伸展,紫褐色,老枝粗糙,嫩枝紫紅色,二、三年生枝上有少數縱裂和唇狀皮孔,新枝、二、三年生枝的基部有頂芽鱗片脫落后的疤痕數環至多環。頂芽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鱗片棕色革質,寬圓形,下部的較小,中部的較寬,先端圓形,背面無毛,邊緣有小睫毛,上部鱗片邊緣的毛濃密。葉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4.5-9(13)厘米,寬1.7-4.2厘米,先端短突尖或短漸尖,尖頭鈍,基部楔形,革質,上面黑綠色,有光澤,下較淡,帶粉白,中脈上面稍凹下,下面明顯突起,側脈每邊7-12條,斜向上升,稍直,至近葉緣時沿葉緣上彎,多少呈波浪狀,側脈間有不規則的橫行脈,小脈結成小網狀,在嫩葉上可見,構成淺窩穴,在老葉的兩面上常不太明顯;葉柄比較纖細,長1-3.5厘米,上面有淺槽,和中脈一樣帶紅色。花序頂生或在新枝上腋生,無毛,長5-11.8厘米,在上端分枝;多花,總梗占全長的2/3,帶紫紅色,下部的分枝常有花3朵,上部的分枝的花較少;苞片卵形,有棕紅色貼伏絨毛;花被裂片長圓形,長約5毫米,外輪的較狹,略短,先端急尖,外面無毛,內面上端有小柔毛;花絲無毛,第三輪腺體有柄,退化雄蕊基部有硬毛;子房球形,無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花梗長8-15毫米。果扁球形,直徑8-10毫米,初時綠色,后變黑紫色;果梗鮮紅色。花期2月,果期7月。 產山東、江蘇、浙江、安徽、臺灣、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生于山地闊葉混交林中,在東部各省及湖南(莽山),垂直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福建、臺灣和廣西則多見于海拔600米以下。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紅楠邊材淡黃色,心材灰褐色,硬度適中,氣干比重0.62,絕對比重為0.55,供建筑、家具、小船、膠合板、雕刻等用。葉可提取芳香油。種子油可制肥皂和潤滑油。樹皮入藥,有舒筋活絡之效。紅楠稍耐蔭,多生于濕潤陰坡、山谷和溪邊,喜中性、微酸性而多腐殖質的土壤,也能在瘩地上生長,常和殼斗科和樟科常綠樹混生,未見純林,如環境適宜,10年生樹高可達10米,胸徑10余厘米。用種子繁殖。在東南沿海各地低山地區,可選用紅楠為用材林和防風林樹種,也可作為庭園樹種。 形態特征: 初時樹皮灰白色,平滑,漸變為棕灰色;側枝粗壯,小枝無毛。 葉互生,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1~2厘米,常紅色。 圓錐花序腋生,具長總花梗;花被片6,狹長圓形,長5~7毫米;能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的花藥外向瓣裂。 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直徑約10毫米,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 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紅楠,別稱為豬腳楠,因在翠綠色的樹冠上挺立著紅色的芽苞,十分地醒目,因而得名。分布于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和琉球。屬木本植物,常綠喬木類,樟科,潤楠屬。株高可達20公尺,葉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革質,濃綠富光澤,心葉暗紅色。花頂生,圓錐花序黃綠色,漿果球形,熟果暗紫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