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使用的木材,因受雨水、風沙、日光、土壤的浸染及溫度變化的影響,會發生腐朽、霉變、開裂、變形、火災危險性增大等問題。從人類開始使用木材的那一天,室外用材就面臨著進行防菌、防霉、防蟲、阻燃、尺寸穩定等處理。
在人類使用木材的早期,發現將圓木將要埋入土壤中的部分進行表面灼燒,然后埋入土中,圓木的使用時間將明顯增加。防腐劑的早期使用,是通過涂刷方法涂抹于木質神像、墓碑、樂器上來延長使用壽命。在公元一世紀前,埃及人使用金屬鹽作防腐劑浸泡木材,中國人也知道把木材浸泡在海水或鹽湖后使用能防腐防蟲。
公元500 年前,希臘人將建筑圓木柱鉆孔,傾油入孔使其滲透到圓柱木材細胞內,放在石板上干燥備用;羅馬人使用明礬處理木質金字塔,令其在一定范圍內不會燃燒。
此后一段時間內,浸注處理方法沒有明顯的改進,直到加壓浸注方法出現。1831 年,法國人Jean Robert Breant 將防腐劑在壓力下注入木材,極大地提高了處理材的浸注效果,是木材浸注處理方法上的一個里程碑。10 年后,隨著工業化生產設備問題的逐步解決,加壓處理方法逐漸推廣開來。
在加壓處理方法的基礎上,針對處理深度、均勻性、防腐劑使用的經濟性,人們又研制了多種方法,如李賓空細胞法、滿細胞法、Lowry 空細胞法等。木材浸注處理的工業化開始迅速發展。
國內外對室外用木材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常壓法和加壓法。前者有涂刷法、噴淋法、浸漬處理法、冷熱槽法、雙擴散法、立木處理法等,主要用于對處理材質量要求不高、處理量小、處理材的耐久時間短等場合;后者又稱真空——加壓法,多用于木材尺寸大、要求藥劑浸漬深、生產量大等場合。常用的加壓法有滿細胞法、半細胞法、頻壓法、循環法等,即使是加壓處理法,也存在著處理材藥劑浸注深度不夠、藥劑分布不均勻等問題,在工藝上雖存在后真空過程,留存于細胞腔中的藥劑被吸走,但對于存在于細胞壁空隙、細胞間隙中的藥劑(不能充分利用)不能吸出木材體外,造成藥劑的浪費,增加成本。為提高處理材的浸透性和浸透深度,針對加壓法處理木材存在的種種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人員不斷的進行探索,提出了很多方法。
1.CO2超臨界流體處理木材技術:在1995 年的“木材防腐新工藝的開發”(匯編)中,MorrellJ J 等介紹了由Madison 撰寫的關于co2超臨界流體處理木材的文章,認為此法幾乎能用處理劑處理所有樹種木材而對處理材無明顯不良影響,此法與現行處理方法同樣有效而且拓寬了使用藥劑的范圍,雖然還需作進一步研究和實驗,可斷言,該方法將是本世紀最具革命性改進的木材防腐處理方法[1]。Demessie E S等使用二氧化碳或其與甲醛的混合體研究超臨界流體處理對花旗松心材氣體滲透性的影響,認為,三分之二的試樣的滲透性提高,這似乎與溫度、壓力的變化及助溶劑無關,表明狀態單一,對抽提物有增溶作用,部分試樣滲透性降低可能是因為溶解的抽提物重新析出[2]。
2.木材激光刻痕法:激光刻痕法不破壞木材組織,且使藥劑容易注入[3]。安藤恵介對爪狀刀具刻痕法和激光刻痕法針對柳杉、日本扁柏、花旗松、美國鐵杉四個數種的柱材進行了對比研究,后者浸注到木材中的藥液比前者多50%以上,此法可調節藥液的注入量——與在木材上的刻痕位置有關。同時研究了刻痕深度和激光照射條件及激光刻痕對木材強度的影響[4]。中嶋恒研究了脈沖激光照射次數對孔形狀的影響,認為,輸出功率低,全照射時間長,照射次數對孔深沒有影響;但輸出功率高,全照射時間短,隨著照射次數的增加孔越深,此外照射1 次,輸出功率低全照射時間長的孔較深,但這個差別隨著照射次數的增加而變小,結果表明,全照射時間短的場合,與脈沖照射一次相比,還是照射多次可以穿更深的孔[5]。
3.低壓水蒸氣爆破法:據日本1993 年的“提高木材注入性討論會”上提出的低壓水蒸汽爆破法,可破壞閉鎖的紋孔,改進胞間通導性而改良透過性,電子顯微照片表明爆碎處理后紋孔部分有選擇性的破壞[3]。
4.壓縮前處理技術:木材防腐處理,對心材和難浸注材,藥液均勻地注入木材內部、到達一定深度較為困難,可在加壓前,先將木材進行橫向壓縮,應力集中于特異的紋孔部位,紋孔周邊和紋孔膜有選擇性的破壞,除氣干材切向強度外,不致使強度下降,改善了滲透性[3]。酒井溫子用含水率12~18.5%的花旗松、柳杉和美洲花柏心材,在高壓壓機中對氣干試件作橫向壓縮實驗,對殘留變形狀態的試件注入染色液,測定注入量,實驗表明,壓縮處理后注入量有顯著的增加;為了獲得高注入量,試件在液體中的尺寸回復量必需大,多數情況下,回復可達壓縮前的90%;大型氣干材壓縮率宜在含水率30~4
|
|
|
|